我的 2022 总结
前段时间太忙,这篇年度总结鸽了半年。趁着最近放假,赶紧把文章补上。
按照惯例,我将从工作、学习、生活三个方向来进行总结
# 关于工作:拥抱变化、降本增效、个人成长
# 拥抱变化
去年总结的时候,我就给工作打了一个「拥抱变化」的标签;但现在来看,去年其实就是小打小闹,虽然工作内容一直在变,但自己始终围绕着「业务架构」这个方向。
但到今年,先是承接了内容运营方向,本想大展手脚,不足三月便业务轮换,收归作者产品;国庆过后,转战 UG ,开始了活动之路。
基本涉及了内容产品整个链路,变化虽说更多是管理层的决策,未明原因,但个人也尝试着分析:
- 打破业务惯性:业务放缓,各方向迭代缓慢,没有做出成绩,那尝试进行人员轮换来注入新鲜血液,看能否有新的思考。很符合我司一贯「快速试错」的风格,但说实话,这是一种弱管理的表现。不想着如何带领一线开发共同成长,总是白嫖经验(成长是自己的)。从结果上看,轮换的效果也并不明显,技术交接遗留了一大堆历史债务,导致业务进展变得更加缓慢。变化多了,没人想重构,ROI 低,周期长又拿不到好绩效,说不定哪天业务又换了,于是又陷入了恶性循环。
- 合并子方向:内容产品可以大致划分为消费、创作、运营三个方向,而「内容运营」实际会和「作者运营」、「活动运营」等方向相通,收归一起管理可能会更合适。
- 去肥增瘦:由于业务放缓,很多时候研发都陷入无业务需求可做的地步,只能自己找技术需求做,对业务的收益甚微。作为管理者,需要对 HC 负责,此时要么裁员,要么开展新业务,要么去肥增瘦(将人员抽调到更重点的方向),三者不冲突,且同时都在进行。
在这种变化下,自己也并没有做好。急着承接需求,却没有理清业务方向,缺乏业务理解 -- 核心目标是什么?阶段性规划怎么做?后知后觉开始弥补,业务又开始更换,导致自己这段时间基本没有成长。
以上是业务方向的变化,还有一个是决策层的变化。或许是看到了业务瓶颈,从 +1 到业务负责人,一直在变动,这个网上搜得到,这里说也没事。当然,这种情况下,大头兵也决定不了什么,做好自己,关注个人成长,或者寻找外部机会都可。
# 降本增效
另一个标签是降本增效。除了福利待遇不断下降,招聘标准和试用期也变得愈发严格,团队内几个小伙伴直接试用期不通过。
我们还在自嘲到,如果晚个两年,自己怕是连面试都过不了。
当然,大环境变差,公司算上行业内为数不多还在大力招聘的,买方市场提高标准也是正常的,能够理解公司和团队的抉择。
另外就是项目合并,早期公司快速发展,推崇赛马机制,同一类型项目可能会有非常多的团队同时在做。而现在,因为降本增效,需要合并技术项目,留下最大最好的,合并或废弃其他的。而我所负责的自动化测试项目,受限于人力问题,竞争不过,我选择了主动合并至测试中台,也是对公司和用户负责。
# 个人成长
上面的内容都比较丧,接下来聊点正能量的。
今年工作上开始尝试更多角色,包括导师、面试官、业务 Owner
等等。
# 导师
由于是首次带人,一开始难免慌张,深怕自己没带好误人子弟。
好在公司针对导师培养这方面的课程还是蛮完善的,自己也尝试使用 5W2H 的思考方式来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导师。如果用几个词来总结的话,就是:因材施教、善意假设、善于倾听
。
另外,这段导师关系我更多会当做朋友,而不仅仅是同事。在互联网行业这种浮躁的环境,大家在离职后也还可以保持着联系。
# 面试官
实际上是去年年底通过的面试官考核,今年年初才开始正式面试。看了下后台数据,累计面试 20 次,一面通过率 10% 😂 ,和团队平均水平相差不多。。
每个公司甚至每个人的面试风格不一样,这里我也聊聊团队内部推崇也是个人喜欢的一种面试考察方式:
- 面试要多维度考察:包括企业文化、技术、经验、软素质等等维度,并且不同年限的候选人考察侧重点也不一样,比如高年限的候选人应尽可能少的考察基础技术。
- 面试题要有区分度:区分度很好理解,没有唯一解,不同回答可以拿到不同的评分。比如一道算法题,可以有暴力解法(合格),若对时空复杂度进行优化,那么能做到良好往上,再加上良好的代码风格和边界情况处理,就能达到优秀。一些八股文面试题也是一样的,比如考察前端性能优化,罗里吧嗦列出一堆优化方式,可能仅仅只是及格(高年限的甚至不合格);若有自己的理解并归类总结讲出本质,或有实际项目列出各种优化收益指标,就能达到良好;如果能定制行业标准、自研优化方案那就能拿到优秀了。
- 面试要能深度追问:一般面试前会提前组织好面试题,但不意味着一定要全部问完或者只能按上面的问题问。更推崇针对候选人的回答进行追问,探出候选人的知识边界,也能更好的识别是真材实料还是八股背诵
- 面评要结构化:结构化意味着客观、摆事实、多维度描述,而不是仅仅一句「还不错」或者「不行」。面评不仅仅是给自己看的,还能给后面的面试官以及其他部门同事更多的上下文。
关于面试的心得可以写很多,限于篇幅以后单独开篇来聊。
# 业务 Owner
由于内容运营方向负责人的离职,我正好有个机会可以负责这个方向。但正如前文说的,我想的是先接需求,与合作方建立联系,却没有去思考业务本质。
没有建立指标,没有设定规划,导致被业务方追着跑,看起来一直很忙,但却没有解决多少业务核心问题。
而直到我意识到这个问题,把指标和规划建立好,恰好遇到业务轮转,然后就来到了作者产品业务。
作者产品业务的历史债务非常重,产研换了一波又一波,屎山代码中的逻辑都很难考究,重构难度非常大。面对这种情况,要想拿到成绩,最好是小步重构、新启项目。于是,我投入到了剪西这个子方向,负责剪映创作新方向以及创作工具的迭代开发,同时小范围重构屎山项目。从结果上来看,新启的几个项目收益并不高,但至少保证了有故事可讲,有业务可做。在降本增效的今天,也是一个保饭碗(HC)的方式。
再后来,就是做春节活动去了,北京出差了一个多月,又因疫情提前回来,项目封闭直至春节,总的算下来也有 2 个多月。由于活动经验不多,这段时间更多是执行的角色,负责工程化技术方向。收获最多的就是接触了大型活动的全链路开发,从立项到结项的完整流程,以及技术上如何把效率、质量、体验做到极致。
# 小结
以上几个角色都是初次尝试,现在来看当时并没有做得很好,也在不断的总结和思考,多复盘,多学习。
# 关于学习:技术之外
回看 2021 ,自己设定的 2022 读书计划基本没有完成,看来还是缺少 OKR 和反馈制定。
整体来说,关于学习今年主要做了两件事:
- 和团队同学一起维护了「保鲜指南」项目:每周会收集技术好文,写上自己的总结和推荐语,再由团队同学阅读和打分,目标是帮助个人和团队成长。
- 学习软素质相关知识:主要是学习公司内部课程,包括沟通表达、写作分享、心理管理等等,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,后面也会逐步分享出来。
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落寞,学习新技术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,因此 2023 的学习计划,也会更偏向于软素质方向的体系化学习,技术方向的碎片化学习。
另外,尝试用 OKR 思维来管理学习进度,也不在本文维护了,避免又立 flag。
# 关于生活:悲喜交加
今年发生了非常多的事,有欢喜,有悲伤,有抑郁,有迷茫。
欢喜的是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之一 —— 结婚,未来也还有更多的人生大事等着自己
悲伤的是奶奶去世,悔恨自己没有提供太多陪伴。自从在外打工,见面的次数就变少了,以后再也听不到奶奶善意的唠叨。
抑郁的是成长压力和家庭压力:工作将近 5 年,成长开始陷入瓶颈,加之业务压力和家庭压力使得经常喘不过气,甚至有时还萌生了却自我的想法。当然现在来看,已经完成了自我突破,有了新的成长,一切都过去了。
迷茫的是房产,年中开始看房,看到怀疑自己,厦门房子好的保值的够不上,差的不保值又不想要,一个民生项目硬生生造了刚需的概念。持续看了两个月,以及自己对中国经济的分析走向,最后还是决定先不买房,保持观望。从结果上看,去年做得最好的选择就是没有高位上车。
# 2023 展望
工作上,在努力收益不高的情况下,新的一年会尝试做出选择 —— 换个业务或者行业,不管结果好与坏,至少自己尝试过了。
学习上,用科学有效的方式,学习更多技术之内的知识,比如历史、政治、经济、软素质等等,保持好学之心。
生活上,结束异地恋,与爱人在一个城市共同工作,可能是厦门,也可能是深圳或上海。
至此,与君共勉